良渚纪事:文明的实证与对话

2023-12-04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1936年,深秋——

杭州北郊一片水草丰茂的旷野上,年轻的考古人施昕更蹲在地上翻找着。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吸引了他。这是良渚文化在五千多年后散射出的第一道光。

2003年,盛夏——

同样是这片旷野,已历经半个多世纪考古发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这里,留下殷切嘱托。必须保护好良渚遗址!这个理念在越来越多的浙江人心中生长起来。

2019年,依然是夏日——

里海之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木槌落下,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壮阔的文明长河,必有源头;伟大的民族,必有根与魂。

良渚,正是闪烁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坐标,昭示中华文化悠久的来路。

良渚始终牵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两次亲赴现场调研、多次就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良渚见证习近平总书记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2023年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新时代中华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文化自信的根基进一步夯实。

今天,我们重回良渚,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意蕴,探寻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基因、时代价值与思想伟力。

良渚古城南城墙遗址及周边。 记者 董旭明 摄

廓清迷雾

深秋的良渚,芦花婆娑,稻浪翻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象五千年前的景象。

然而,若将时间回拨20多年,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本世纪初,中国经济跨越式大发展,浙江的城市化进程驶入“快车道”,良渚却因此面临一段频遭破坏的高危期。

当时良渚已发掘出反山王陵、瑶山祭坛、莫角山宫殿区等重要遗址点,在文物考古领域的关键地位不断显现。但忧虑同样近在眼前:孕育良渚文化的天目山脉优质石材丰富,群众增收、区域经济发展,都看中开矿采石这条路。

开矿就要炸山,炸山就很有可能毁坏遗址。良渚,成了文化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短兵相接”的战场。

要消散这战场上的硝烟,需要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明确地给出回答。他说:“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与经济发展交融贯通、相得益彰,影响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他还引用一位哲学家的话说:“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良渚的命运迎来转机。

2003年7月16日,习近平同志来到良渚。在良渚文化博物馆一间小会议室里,习近平同志认真观看了良渚文化保护纪录片,留下嘱托——“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一字一句,如重锤敲打着与会者的心。

就在习近平同志到良渚调研2天前,在一场多地多部门参加的协调会上,还发生了火药味十足的争吵。

“我们村没别的产业,关矿了老百姓怎么办?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德清县一名干部激动地说。

良渚遗址并不只分布在余杭良渚。位于德清县三合乡康介山村的羊尾巴山遗址也在良渚遗址文保区域内,与余杭辖区仅一溪之隔。

“你看余杭区的矿都关了呀!”另一位参会者据理力争。

“余杭关余杭的,关德清什么事?安置老百姓的钱、产业转移的一大笔钱谁出?余杭出?”

会议陷入僵局,不欢而散。

在良渚文化博物馆的会议室里,与会者把这些情况向习近平同志和盘托出:“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

习近平同志当机立断:“明天,就去湖州。”

在他亲自协调石矿场关停事宜后不久,德清的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

此后,余杭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从新城区土地出让毛收入中拿出10%反哺良渚遗址保护,每年还安排资金鼓励各村(社区)开展遗址保护;已经开工的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工程,为绕开良渚古城遗址,前后绕行6公里,多花费近3亿元;老104国道良渚古城遗址段永久关闭……

青山绕水,遗址重生。

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往事重提:“对良渚的保护是舍了本的,在这个地方不能再搞建设了。”

文化遗址重要,但究竟有多重要?当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和历史文化保护摆到一起,廓清迷雾不仅仅需要有远见卓识的智慧,更需要深厚广阔的文化观。

在习近平同志的支持和指引下,文物考古部门和地方政府终于达成了共识:纵使千难万难,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良渚遗址保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