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李家镇,堪称大杭州的“西大门”。大多数人知道它,缘于一颗数万年前的“建德人”牙化石。1974年,建德李家镇发现的古人类牙齿化石经鉴定后属于30岁左右的男性青年,后命名“建德人”牙。化石发现地李家镇乌龟洞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只是数万年前“建德人”的家园,李家镇还是数亿年前菊石动物群的栖息地——过去的这个双休日,全国23个省区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类博物馆,地质古生物博物馆,科普基地,国家地质公园和重点化石产地,科学传播、科技出版和文创企业等80余个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这里,研讨“化石保护与科普研学”,规格和规模创历届之最。2.6亿年前,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由化石标本还原当时李家一带生物原貌以及古海洋生态系统 图源:浙江省地质院
菊石、海胆、旋齿鲨…… 2.6亿年前建德李家一带是一片大海走进李家乡村化石馆,这里展陈着当地产出的古生物化石,有菊石、鹦鹉螺、角石、双壳、海胆、海百合、鱼类等动物化石,毛羽叶、鳞木、蕨类植物等植物化石,总计300余件。“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也是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记录者,2.6亿年前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它们可以告诉你。”负责李家生物群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季承说。菊石,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是一类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泥盆纪至白垩纪(约4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李家镇产出的菊石种类多、数量大,许多都完全黄铁矿化(一种矿化形式,往往化石比较精美),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它们中既有壳体外卷、呈盘状的李家阿尔图菊石,也有壳体半内卷、呈厚盘状的寿昌道比赫菊石。还有些菊石表面瘤、肋等壳饰(贝壳表面装饰物)显著发育,形体宽圆。“这可能反映了菊石通过加强壳饰提高壳体强度等方式,来适应相对较强的水动力环境。”季承说。海胆,是棘皮动物门海胆纲动物的统称,体形一般中空呈扁球形、心形或盘形,表面长着许多刺,向四面八方伸展,所以它又叫海刺猬。“李家产出的海胆化石,也是我国二叠纪的首次发现。”旋齿鲨,属于古鱼类,软骨鱼纲,因具有螺旋状排列的牙齿而得名。“在李家还意外发现了旋齿鲨牙齿的化石,说明当时海洋中捕食者类型多样,存在复杂的食物网结构。”季承说,旋齿鲨的内骨骼几乎都由软骨组成,就像耳朵的骨头一样,而软骨很难保存成化石,只有牙齿等坚硬的组织更可能保留下来。菊石、海胆和旋齿鲨只是二叠纪中期李家海洋生物的冰山一角。“它们告诉我们,大约2.6亿年前,建德李家一带所在的整个华南地区都是一片汪洋大海(局部有古陆地),这里生活着多种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呈现出海底世界的繁荣景象。”季承说。这里既有体形较大的鲨鱼,也有自由游泳的菊石、鹦鹉螺、双壳类,在海底缓慢爬行的腹足类,以及固着海底生活的腕足动物、海百合等等。“这些生物生长繁盛,死亡后其坚硬的外壳被封存在岩层中得以保存下来形成化石,之后在亿万年的地质历史中,李家一带经历了复杂的褶皱、断裂等构造运动,从而将原来深埋于地底的古老岩层挟同化石一起抬升露出地表,向世人展示亿万年前地球生命演化的奥秘。”季承说,至于当时古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精美的、稀有的、漂亮的化石?后来又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